地下的阻力

影響氣孔開閉的不只是地上發生的事情。根區的狀況同樣會決定氣孔是否張開,還是像小隱士一樣關閉起來。

當基質的情況導致根壓小於莖葉的用水需求時,氣孔就會開始關閉,以進行補償。而氣孔關閉,就代表光合作用停止,也就代表植物無法生長。

顯然,這是我們必須避免的情況。那麼,是什麼影響根壓?讓我們來看看。

Image
Plant Environment - Part 2
The above graph shows the differences in how the two mediums (rockwool and soil) hold onto and release water. You can see that volume per volume, rockwool can hold more water than soil, and also less pressure is needed to get an equivalent amount of water released from the media.

含水量

這部分乍看之下很簡單。用白話來說,就是:基質裡有沒有足夠的水?聽起來容易,對吧?但實際上,「什麼時候」和「澆多少」水,是種植中最難掌握的環節之一。

不同的基質有不同的保水特性,不同植物在不同生長階段也有不同的需水量。加上季節變化帶來的環境波動,沒有所謂的「萬用規則」。

你需要動腦思考,並持續調整灌溉策略,確保基質含水量能支持最佳生長。

你也要考量是否希望讓植物偏向營養生長或生殖生長。讓基質偏濕會促進營養生長,而偏乾則會促進生殖生長。

但你當然不希望基質太乾,導致根壓消失;同樣地,100% 飽和雖然能讓植物輕鬆吸水,但也會使氧氣含量下降,導致根壓降低,甚至引發厭氧病害。

不同基質的差異

每種基質的保水能力和保水特性都不同。壓力曲線圖顯示了岩棉和土壤從濕到乾的變化過程。也就是從最濕到最乾,植物需要施加多少壓力才能吸出水分。

你會注意到土壤的曲線很平,而岩棉的曲線很陡。這代表什麼?

假設我們分別使用 10 公升的岩棉和土壤:

  • 岩棉的含水量從 94% 到 10%,相當於 85% 的體積是水,也就是 8.5 公升。
  • 泥炭土(Peat)从 55% 到 40%,意味着 10 升中只有 1.5 升为可用水。

這表示岩棉的水分緩衝區間更大,能提供更多空間來調控濕度,進而引導植物生長。換句話說,泥炭土需要更多體積才能提供與岩棉相同的水量。

例如:4 塊 8.5L 岩棉 = 35L 水 / 平方公尺;而要達到同樣水量需要 200L 泥炭土(16 個 12L 花盆 = 192L)。

此外,岩棉的水釋放更容易,曲線越陡表示吸出相同水量所需的壓力越小。換句話說,植物從土壤中吸水更費力,這代表更多能量會分配到根部而非植株本體。

這正是水耕栽培比傳統土耕能獲得更高產量與更快生長速度的原因之一。

EC:怎麼讓水「變乾」

你沒聽錯:「讓水變乾」是真的有可能。

這完全與鹽的存在有關——更準確地說,是肥料中的鹽分。鹽會吸附水分。基質的 EC 越高,含鹽量越多,植物需要花更多能量從鹽中奪取水分。

植物不像人類那樣能「感覺濕或乾」,但當它需要花更多力氣吸水,它的體感就會變「乾」。

在水耕系統中,這些鹽分不僅提供養分,也能用來引導植物進入生殖生長階段。

例如在開花後期(沖洗前),提高 EC(如添加 PK 添加劑)模擬乾季,有助於促進花的成熟與收尾。

氧氣含量與基質溫度

根系需要基質中的溶氧來正常運作。同時,溫度也需要適中,太冷會抑制代謝。

這兩個變數就像空氣中的溫度與濕度一樣相關。溫度越高,水中的氧氣溶解度越低;溫度越低,代謝速率也會下降。

所以關鍵在於找到平衡點。

理想狀況:

  • 營養液溫度維持在 18–22°C
  • 基質溫度維持在 20–24°C

不建議使用氣石或打氣設備來提升溶氧,因為效果受限於水溫,還可能導致 pH 波動。

根壓與蒸散作用的平衡

植物氣孔的蒸散量與根部供水量之間的落差,會反映在植物的生長型態上。

這些變化是我們人類可以觀察到的,也是判斷是否平衡的重要依據。

Image
Plant Environment - Part 2
Plants respond in different ways depending on the changes in the amount of water supplied by the roots, compared to the amount of water transpired by the stomata. These differences will result in a change in the plants form so you can easily recognise what situation your plant is in.

當根壓 < 蒸散作用

這種情況代表植物吸收到的水分無法滿足葉片蒸散的需求。可觀察到的表現包括:

  1. 植株緊湊:水主要用於蒸散,無法儲存與成長,導致節間距短、株形矮小。
  2. 葉片變小:葉片縮小以減少蒸散面積。
  3. 葉片捲曲:為減少暴露面積,葉片會向上捲曲。
  4. 葉片提前變黃脫落:無法有效降溫造成灼傷,植物會將能量從葉片提取並重新分配。
  5. 過早成熟:高溫加速新陳代謝,導致提早開花與成熟。

解決方式:

問題類型解決方案
含水量過低增加澆水量與頻率
溫度過高降低光照強度、增加通風
溶氧過低(如水溫高或過度澆水)降低基質溫度、減少澆水次數
濕度太低增加濕度、降低室溫
基質溫度太低提高基質溫度
通風不足調整排風風扇設定或升級設備
EC 過高降低肥料濃度,必要時沖洗
空氣流動過強調整風扇位置,營造均勻環境

當根壓 > 蒸散作用

表示植物吸收的水多於蒸散釋放的水。可能是根系太強,或空氣濕度太高導致蒸散不足。植物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1. 節間拉長:水分過多導致節間距加大,植株變得高大瘦長。
  2. 葉片變大:水分充足使葉片膨大。
  3. 花朵鬆散蓬鬆:多餘水分進入花部,使花變鬆、不結實,乾燥後會明顯縮水。
  4. 葉尖吐水(Guttation):無法透過氣孔排水,水會從葉尖排出形成水珠。
  5. 灰黴病(Botrytis):花期後段水分過多,極易感染灰黴病。

解決方式:

問題類型解決方案
含水量過高減少澆水量與頻率
溫度過低減少抽風量或增加光源
EC 過低增加肥料濃度
濕度過高增加排風或使用除濕機
根區溫度過高使用營養液冷卻器或反光遮蔽材料
空氣流動不足增設風扇或提升空氣循環品質

結語

在這篇文章中,最重要的是:了解植物如何生長,是成功的關鍵。

如果你能辨識出因環境變化而產生的生長模式差異,你就能更快速、有智慧地解決問題。

植物的外型就像一種語言,而你越熟悉這種語言,就越能高效地滿足植物的需要。

記住這些調控因子,善用它們,你將成為園藝圈中最綠手指的一員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