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是很有趣的生物。它們依循著與動物完全不同的生存規則,有時甚至讓人難以理解它們的運作方式。
園藝愛好者常見的一個錯誤是過度關注(通常是過度的)施肥,總想從某瓶「神奇養分」中找到解決一切問題的秘訣。
當然,市場行銷話術令人難以抗拒——「產量翻倍!」瓶子上清清楚楚寫著。於是你說:「老闆,來三瓶!」
但更有經驗的種植者會明白,植物的需求不只是來自瓶子裡的營養液。植物周遭的環境,若能被正確掌控,所帶來的效益遠超過你所能添加的任何瓶裝添加劑。
而我們所指的環境,不僅是葉子周圍的空氣環境。雖然那是最明顯的起點,但若想真正掌控全局,你還得「深入地底」——了解植物根部所處的基質環境。
掌握地上與地下環境的平衡,是種植者的終極任務。而最終的獎賞?將會是一場和諧且豐收的收成。
地上環境(Above Ground)
我們從地面以上的部分開始談起。空氣中的條件變化是如何影響植物的?
一切都圍繞著植物葉面上的**氣孔(stomata)**展開。了解它們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反應,是本文的重點。
多數種植者知道,氣孔會在白天打開,讓二氧化碳進入,以便進行光合作用。這當然沒錯——但那只是故事的一小部分。
更重要的一點是:植物需要透過**蒸散(transpiration)**作用來散熱——這包括來自環境的空氣溫度以及光照中的紅外熱能。
這些散熱過程,全靠葉片上的小孔——氣孔來完成。它們不會在白天固定打開,在夜晚就自動關閉,而是整天不斷根據整體環境條件調整開合狀態。
光照(Light)
光照對植物有極多的重要作用。除了啟動光合作用(進光越多,每秒可吸收的光子越多,光合作用潛能越高),光也會產生熱能(特別是紅外線)。
這些熱能一方面促進植物代謝,但另一方面也需要透過蒸散將溫度調節至適當範圍。於是,氣孔會張開以增加蒸散。
到了夜晚(或燈光關閉時),氣孔會關閉。白天(或開燈後)則會根據接受到的光量而打開。
一般來說,如果你將光照強度減半(例如將鎮流器調至 50%,或關掉一半燈具),會降低植物蒸散速率,因為熱量減少了。
但這同時也會減少光合作用產生的能量,因此這種做法應作為「最後選擇」使用。
在室內種植中,若植物在炎熱乾燥的白天失水過多,降低光照強度可作為緊急應對方式。戶外則可使用遮光網(sun screening)在中午時段降溫。
溫度(Temperature)
氣溫會直接影響植物氣孔的開合。氣溫越高(或光中紅外線強度越高),植物越需要透過蒸散來降溫;蒸散越強,氣孔就打得越大。
植物一生中所吸收的水分中,有99% 是用於蒸散降溫,僅有 1% 用於其它代謝(如光合作用)!不同植物的理想溫度不同,也會隨環境條件(如是否補充 CO₂)改變。建議你觀察「每日平均溫度」以及「日夜溫差」。
- 無溫差(如白天與夜晚皆為 24℃),植物傾向進行營養生長(長葉、長莖);
- 溫差大(如白天 28℃,夜晚 20℃),植物則會將能量導向生殖生長(開花、結果)。
簡單原則是:營養期時溫差小,開花期時溫差可擴大。
當然,溫度越高,代謝越快——但前提是植物還能有效降溫。若溫度高到植物無法調節,反而會抑制生長。此外,溫度不是單一變量,它與「濕度」相互關聯。
相對濕度(Relative Humidity, RH)
空氣濕度越低,氣孔內部的水蒸氣越容易排出。這就像是人滿為患的火車進站——如果月台也是滿的,門開了也沒人能下車;但若月台僅有一半人,就能順利流動。
當 RH 降低時,造成一種「吸力」,促使氣孔蒸散加劇。但若濕度過低,植物會主動關閉氣孔保水;相反地,空氣濕度高時,氣孔則會張開。
相對濕度的「相對」二字非常重要。它不是絕對的水汽含量,而是溫度下空氣已含水量與可含水量的比值。參考下表(簡化模型):
| 溫度 | 100% | 75% | 50% | 25% |
|---|---|---|---|---|
| 28ºC | 4L | 3L | 2L | 1L |
| 20ºC | 3L | |||
| 5ºC | 1L |
舉例:
- 當種植室為 28°C,RH 為 75%,表示空氣中有 3L 水氣;
- 燈光關閉後,溫度降至 20°C,3L 水仍在空氣中,此時 RH 變為 100%。
- 即:溫度下降 → 相對濕度上升。
再舉一例:
- 冬天室外 5°C,RH 為 100%,空氣中含 1L 水;
- 你將其導入 28°C 的室內,水氣量不變,但可容納量變為 4L,RH 降至 25%;
- 結果:引入濕冷空氣 → 變成乾燥熱空氣。
蒸氣壓差(VPD, Vapour Pressure Deficit)
雖然我們常說「乾燥空氣有吸力」,但實際上,蒸散的驅動力來自氣孔內外的氣壓差。
氣孔內部始終保持 100% RH,因此其壓力取決於葉片溫度。葉溫越高,氣孔內部壓力越大,水氣就越快逸出。
對於一般種植者而言,關於 VPD 的重點是:
- 葉面溫度應低於環境溫度。
- 否則表示氣孔已關閉,植物因缺水無法支持蒸散,無法有效降溫,將導致葉尖灼傷、早期變色,甚至早熟。
空氣更新(Air Refreshment)
除非你採用封閉循環系統(Closed Loop),否則定期更新空氣是控制溫度與濕度的主要方式。
其主要目的有兩個:
- 補充二氧化碳;
- 去除高濕氣體。
選擇通風系統時,需考慮:
- 房間大小;
- 燈具瓦數;
- 白天與夜晚的溫控需求等。
理想情況下,應選用具備溫控抽風功能的設備,以便靈活調節日夜溫差。此外,進氣溫度也很重要:
- 若外部空氣很冷,應從房間頂部引入,讓其預熱後再接觸植物;
- 若外部空氣很熱,應從底部引入,避免加熱後直接吹向植物。
空氣流動(Air Movement)
你的目標是讓房間中每一株植物都處於相同的微氣候中。風扇擺放位置至關重要。你不希望空氣只是從一側吹到另一側,因為這會導致空氣在流動過程中不斷累積濕氣,最後一側變得過於潮濕。你應該花時間安排風扇,使空氣充分混合,防止形成「局部氣候」,避免因局部差異影響整體表現。目標是:所有植物都能以同樣的最佳效率生長。
總結(Summary)
本文詳盡介紹了影響植物葉面環境與蒸散作用的關鍵因素。
但這還不是故事的結尾——真正的挑戰在地底之下。
作為種植者,你的終極任務是:讓蒸散速率與根系供水能力達成平衡。
持續監測環境條件,細緻調控,如同強迫症般地精準,才能換來一場真正的豐收。